听新闻
放大镜
媒体“负面信息”,过度解读无益
2018-12-06 14:27:00  来源:检察日报  作者:曙明

  《法制晚报》日前宣布,该报自2019年1月1日起休刊,整体向新媒体领域进军。

  一家发行量曾位居北京前三的报纸,“说没就没了”,不少人感到惋惜。在朋友圈,“纸媒的冬天”不时被提及。参与该报创办,至今仍是该报一员的著名媒体人老猫以“你出生,成长和死去,我都见到了”为题,写了回顾文章。在文章中,他坦承“我们的报纸没有了,肯定也有一些决策上的失误”,同时认为,“对于身在其中的人,恐怕有不舍、委屈和悲伤,但确实只是千万媒体中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件”。

  “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件”,身在其中的人这样的判断,可谓清醒。倒是我们这些局外人,每每作出过度解读。其实,不仅纸媒关门,哪位同行跳槽离开新闻圈,哪位得了抑郁症,凡是有关媒体的“负面信息”,都可能成为“媒体风光不再”的证据,不少人为此感到沮丧。

  单纯把新闻当饭碗的,一般不会沮丧;感到沮丧的,多是有新闻理想的,为新闻未来担忧。不过,仔细想想,多数沮丧不过是自寻烦恼。

  ——是的,一些曾经辉煌的媒体倒闭了,人们为此惋惜。但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铁律,每一天,各行各业撑不下去的公司多了,个把媒体关门,并不值得大惊小怪。有“死去”的,也有刚“出生”的,媒体在新旧更迭中诠释适者生存。

  ——是的,不时有同行跳槽离开,但这能说明新闻行业不再有吸引力吗?人才流动,社会才有活力;人才“只进不出”,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发生。有人从新闻圈离开的同时,更多新鲜血液补充进来。对一些年轻人来说,“仗剑走天涯”的记者职业,仍有足够的诱惑力。

  ——是的,不时听闻同行得了抑郁症或者英年早逝。不过,并没有数据显示,和其他行业相比,媒体行业的这些问题更突出。我们对这些格外敏感,不过是因为身在此圈,得病的、逝去的是曾耳闻目睹的“熟人”。

  同行去意已决,我们唯有送去祝福;媒体要倒闭,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;同行得病或者逝去,我们纵有万般不舍也难以改变什么……作为留守者,可以怀念,可以惋惜,但感慨应适可而止,抱怨更于事无补,我们最该做的是:做好自己。

  这是因为,离开的已经离开,新闻行业的现在和未来,在留守者的手中;我们做得好与不好,竭尽全力还是得过且过,结果会有根本不同。

  常有人回忆舆论监督的辉煌年代,以此感叹“生不逢时”。然而,舆论监督的价值从未有人否认,利国利民的舆论监督仍受到各方推崇。一些媒体在新的形势下,探索舆论监督新特点、新内容、新方式,通过监督激浊扬清,做得风生水起。它们与那些沉浸在过去空发感慨者,形成鲜明对比。

  也有人说怀念记者的“无冕之王”年代,对当今一些人对新闻行业不高的评价耿耿于怀。少数人以个别记者失当行为作为依据,对新闻行业作出的评价,确属以偏概全。不过,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他人“怎么想”,那么,从自己做起,通过自身“怎么做”赢得更多人认可,就是唯一选择。

  和“新闻理想”相比,“从我做起”显得不那么“高大上”。但新闻理想从来不是虚幻的,而是现实的,它体现在每一次采访、每一篇报道中。“从我做起”做得越到位,我们离实现新闻理想也就更近。

  新闻圈,有人主动离开,有人无奈退出,我们无从改变。作为留守者,如果留下是我们发自内心的选择,那么,实现新闻理想的唯一途径就是:做好自己,坚定地走下去。

  编辑:倪子昊